基本信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20年8月21日)
- 出版日期 : 2020年8月1日
- 品牌 : 中信出版社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1243 KB
- 纸书页数 : 451页
- 黄奇帆 (作者)
- 下载格式:azw3、epub、mobi 、pdf
编辑推荐
“《结构性改革》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全书一共七章。第一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读懂十四五》“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改革再突围。
本书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主编,各位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精神,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背景、挑战、机遇与改革再突围的重点领域,全面阐述这一时期的发展理念、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布局,描绘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蓝图,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科学制定决策。
“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本书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这些难题有些是经济结构上的,有些是体制上的,都经过长期积累,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作者黄奇帆长期从事实际经济工作,他对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的症结把握得非常准,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
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本书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些是作者对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有些是对国际经验的比较借鉴,更多的是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想了解“十四五”,看这一本就够了!
1. 刘世锦领衔之作,深入解读“十四五”。
刘世锦,“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参与中共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
2. “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智库精选读本
中央有关决策部门委托中国经济50 人论坛开展了一项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 年我国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改革的研究,本书应运而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本书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背景、挑战、机遇与改革再突围的重点领域,全面阐述这一时期的发展理念、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布局,描绘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蓝图,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科学制定决策。
3. 高度契合国家精神,给出落地的指导建议
刚刚结束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八大重点,其中的很多内容,比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解决“卡脖子”问题、绿色发展(碳中和),解决住房问题释放需求能力等,与本书内容高度契合。针对这些问题,书中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内容简介
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
全书一共七章。第一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改革再突围。
本书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主编,各位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精神,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背景、挑战、机遇与改革再突围的重点领域,全面阐述这一时期的发展理念、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布局,描绘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蓝图,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科学制定决策。
作者简介
黄奇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曾任重庆市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任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经济委员会主任。2001年调任重庆,长期担任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
黄奇帆对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具有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济学研究能力突出,学术造诣很深。近年来,在各种论坛、刊物、讲座上公开发表文章上百篇,对资本市场、金融风险防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数字经济、房地产发展、城乡地票制度、国际贸易格局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200余篇,独著、合著或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近年来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包括提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等判断的著作《陷阱还是高墙?》,较早引入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观点的著作《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4—2023):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等。
参与中共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是中国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多次获得学科重磅奖项,包括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
精彩书评
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针对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黄奇帆同志所著的《结构性改革》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案。这些难题有些是经济结构上的,有些是体制上的,都经过长期积累,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由于黄奇帆长期从事实际经济工作,在两个直辖市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并且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对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的症结把握得非常准,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结构性改革》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涵盖了中国二十几年来几乎所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强烈建议中国的各级经济工作者和经济学者都来认真研究黄奇帆先生的这部著作。如果中国其他同样富有实践经验的地方官员和政府大员都能像黄奇帆先生这样,在退出一线之后,深入总结自己为政的经验教训,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那将不仅是中国经济学界之幸,而且是国家之幸。
改革再突围
2020 年初的时候,中央有关决策部门委托中国经济50 人论坛开展了一项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 年我国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改革的研究,论坛秘书处要求我具体组织。于是,我约请了包括但不限于论坛成员、对改革问题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者组成课题组。时至疫情焦灼之际,如往常那样开会讨论已不可能,于是我们就把研究活动搬到了线上。课题组成员认真做功课,提交了一定篇幅的文字材料,并召开了线上研讨会。在此基础上,由我主笔,完成了课题总报告,后又征求论坛秘书处意见建议,修改后正式上报,得到了积极反馈。总报告上报后,课题组成员提出,大家有很多思考和研究积累,何不汇集成册出版。除了课题组成员,我们又约请了几位活跃、年轻实际上也相当资深的学者加盟,这本书就应运而生了。
改革就是突围。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深圳等特区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中,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所谓突围,就是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重重包围中,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40 多年来,不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的发展都堪称奇迹,但每向前走一步都不轻松,都是不断突围的结果,因为在不同时期,都会遇到未曾遇到的阻力,不经由改革突围就会停滞、反复甚至倒退。
经过40 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经济增长也经历着关键性转型。表面上看,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速,背后则是增长动能、经济结构和制度规则的全方位转换。在国际上,一些经济体在大体相同的增长节点上,经历了增长动力下降、收入和财产分配差距拉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共识减少乃至撕裂等冲击,以致增长减缓、停滞或后退,落入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事实上,这些挑战在中国或多或少都出现了。
中国在这个阶段发展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全球高收入人口总数将会扩大一倍。如果发展正常,今后5~10 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规模超过美国将是大概率事件。大国经济规模顺序和相应的经济版图的改变,无可避免地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种种不适、疑虑乃至惊恐。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困难局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忽略人均和结构水平的总量规模易产生幻觉、误解或误判。即使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超过美国,人均GDP 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4。虽然中国创新能力增强了,但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高水平教育、产业结构等领域的差距依然不小,有些可能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历史上的大国争霸曾经历严重冲突,有的演变为战争。但与几十年或一二百年前相比,当今世界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全球化的大幅推进已经使包括大国在内的国家间利益连接空前密切,脱钩往往是损人又害己,相互均无好处。另一方面,核武器使大国的正面冲突不可能有赢家,实际上这也划出了大国冲突的底线。传统和非传统全球性问题清单不断加长,一个超级大国已经无力主宰或主导全球事务,更不可能公正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特朗普政府的不断退群与此直接有关。即使中国经济总量规模超过美国,中国也不会、不能更无必要成为另一个美国。出路就在于形成一个各国普遍参与且高效的全球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形成和运转,包括G20(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在内的大国,特别是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负有特殊的责任。然而,这种看起来比较理想的格局并不容易到来,有些势力借助全球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背道而驰,人类社会或许将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趋增加,但似乎很难再回到过去几十年相对宽松和缓的国际发展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解决好由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到高收入阶段特有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十四五”时期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要从这些挑战的压力下突围,踏上高收入阶段的台阶。